顯示具有 情緒療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情緒療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自由書寫,探測情緒地雷

案主:「老師,看書這些情緒管理的道理我懂,但我還不到後面這些有智慧的回應時,我常一秒炸鍋。」

藝療師:「知道是什麼讓你炸鍋嗎?」
案主:「我不知道……」
案主「那是情緒地雷點,……」

從精神動力心理學來看,
人人有雷點,但每個人雷點不同。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幼兒宅藝療】這段多數不復記憶的經驗,卻奠定了一輩子#安全感的基礎。

 


「我平常盡量和小孩一起做很多事。有時小孩會被長輩說,怎麼這麼大孩黏媽媽」媽媽說。

「沒想到第一天上小學很順利,他們都很渴望去上學,」宅藝療課的媽媽說。

 

克服與媽媽(主要照顧者)分離的焦慮,是兒時心理成長最重要的里程碑。

這段多數人已失去記憶的經驗,卻奠定了一輩子#安全感的基礎。

 

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性體驗,順利與否,往往深刻地影響未來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中的互動。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心累」了怎麼辦(上)? 我們為何只想躺平?

鋼筆、紙張,2023。

老闆滔滔不絕發表高見,指示他工作該怎樣怎樣做,更早的時候,客戶也對他大小聲,抱怨連連。他已經盡力了,他沒有反駁老闆,對客戶又能說什麼?

他覺得全身無力,只想躺平。

心累……

疲勞、倦怠、煩躁的感受揮之不去。

想躺躺不平、想睡睡不飽,像一直充不飽的電池。

沒做什麼事都會覺得累,

休息時擔心跑不贏,

工作時又倦怠焦慮煩躁,

內心時常糾結….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你為什麼不聽話!」~矛盾依附關係(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中的控制與情緒耗竭




「沒有所謂嬰兒這件事,意思是說,只要有嬰兒,當然就會發現母親的照料,沒有母親照料,也就沒有嬰兒。」

“I once sai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n infant' meaning, of course, that wherever one finds an infant one finds maternal care, and without maternal care there would be no infant.” 
― D.W. Winnicott。

那孩子約是中年級,看來聰明伶俐、很有主見,媽媽也很年輕,與孩子說著話。我遠遠看著,車子轟轟開著,聽不見他們說話的內容,但從動作神情看來,母子似乎 不知為了什麼事情在一來一往鬥嘴。

眼見衝突越來越高,媽媽不知說了什麼,孩子回了一句話,懷著憤怒和攻擊(和受傷要哭泣的樣子);母親也許沒有接收到孩子 受傷的感覺,被強烈的憤怒淹沒,也被激起了,不甘示弱,臉上的強硬尖銳的表情,似乎用更強硬話語反擊(可能懲罰或威脅)。我心裡暗暗一驚,才想著這孩子爬蟲類大腦(腦幹)的自我保護本能和邊緣系統應該已經被激起了,會進入攻擊(fight),逃跑(flight),凍結(freeze)的求生模式。

果然下一秒鐘,孩子舉起小小拳頭,作勢要打人。母親用手掌將拳頭包住拿下,帶著很震驚、失望和悲傷,接收到母親 的悲傷,孩子的攻擊力量也轉弱,成為自責和悲傷。之後兩人相對無語,默默坐著,直至到站,男孩先站起來,母親隨後,沒有身體接觸,兩人匆忙下車。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媽媽生氣了:疏離,是為了再次連結

情緒塗鴉,
在紙面上自由抒發、觀照內心感受,與自己同頻。

「我希望能有一個抒發心情的方式」彩虹媽媽說。
「情緒儲藏在身體之中,透過身體感官較能幫助我們去抒發、整理心情。」藝療師回應道。
「讓我們一起來用身體感受這個空間、聲音、光線,感受自己的呼吸、身體、感受色彩、線條、觸感」,藝療師同時放起Dan Gibson舒緩的自然音樂。
「我們可以一邊試試這些媒材、一邊講話。」兩人在圖畫紙上開始塗鴉。

「回想起過去童年的經驗,現在作為母親,我對自己承諾不再對孩子狂風暴雨,亂發脾氣。」彩虹媽媽逐漸開展了話題。
「這是一個很好的動機!」
「那許多壓力和情緒妳都怎麼辦呢?」藝療師問道,
「現在我很忍耐、試著先壓抑下來。」

壓抑算是一種較成熟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壓抑能避免衝突,能壓抑下來也是一種進步,至少不會太去破壞關係。」
「對,這陣子至少關係有所改善。」媽媽露出鬆了一口氣的表情。

「不過這些情緒能量都會累積在身體感官之中,身體可能會有所反應。通常可能容易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女生通常還很可能會影響婦科。」
「真得耶,本來身體狀況不錯,我才發現這幾年我身體開始出現一些狀況,臉色也灰灰暗暗。」彩虹媽媽有一點恍然大悟的樣子。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在情緒風暴中同在:真大人與假大人




越來越多的父母說:我希望能學習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事情,而不只是指責他們。這是一種想要在關係中同在的盼望。
事實上,每個大人的內在,也都住著一個孩子。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書寫療育之二:靜心,從磨墨開始。



當人事複雜,心情煩亂,就需要回歸最簡單的事物上。就像略感風寒時,白米慢熬的那一碗粥糜,往往能讓人免去後續病痛之苦。
人事紛擾你無法掌握,但你能掌握手中小小的一方硯石、一條墨,只要細細磨,終能發墨。

書寫療育之一:書寫日常

書寫,如果成為日常活動,一定能讓自己成為不一樣的人。勤於寫篆字的人,會成為怎樣的人呢?


今日陰雨,臨黃穆甫篆書,預防中年失智。
筆:小大由之

十二格毛邊紙反面寫
墨:黃記墨玉
墨綠螺溪石硯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水墨:回歸自然素樸

賞花趣。水墨、16開圖畫紙。
開始在書桌的一角,放著硯和墨。自此生活就開始有點不同。
這方硯只有巴掌大小,帶著暗紅色。
螺溪石硯,沉睡濁水溪河床的石頭,在彰化二水手藝人的俯拾和雕鑿下成形。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情緒療癒:清理調色盤

同在。水彩、插畫紙明信片。


清理調色盤時,隨手用了些舊的顏料,畫了這張小卡片。
我不禁想著垂著目光的女孩,內心感受到了什麼呢?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情緒療癒:睡眠好滋味

晚安,水性鉛筆,素描紙。

好想要陷入夢中,當現實如此巨大,夢想又如此遙遠。
有時或許只需要闔上雙眼,好好休息。
說聲:晚安,寶貝。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情緒療癒

水墨,八開。
看著情緒就像天上的雲朵,何須緊抓又何須壓抑?

真正捆綁我們的並非情緒本身,而是我們緊抓著它,有些情緒過不去。
情緒如何療癒? 在藝術創作歷程中,當身體與媒材互動,就可能啟動積累在身體中的情緒經驗,讓我們有機會在安全的過渡性空間中,自然地釋放、重新認識、並轉化情緒事件,這是藝術治療在情緒療育上獨道之處。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真我與假我(三):感通的陪伴(Attunement ),支持真我茁壯,建立安全依附


長大的我們有時可能並不會知道,自己以假我在活著。因為那是我們知道的唯一生存方式,而且如此真切。
然而,一個人的生命若沒有真實為基礎開展,他與自己的關係將時常處於焦慮空虛,而與他人的互動,亦往往可能充滿不真實幻想與期待,而導致關係的挫敗。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居家常備,藝術良藥:小確幸塡色本

小確幸填色本:改善憂鬱體質、增進活力


小確幸填色本增加大腦獲得立即酬賞的機會,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
小確幸填色本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生活中各種事項的重要性,重新聚焦於能滋養自身的活動。

主治: 倦怠、動力低落、難以專注、焦慮、憂鬱
療效:增進活力、提升專注力與秩序感、減低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
適用年齡:四歲以上(能握筆填色皆可,幼兒可將格子大)
用法:可自己單獨使用,邀請家人、朋友一同參與,效果更加。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真我與假我(二): 真我的掙扎

八開圖畫紙、粉蠟筆。

瘦弱、安安靜靜的臉龐,她拿著蠟筆低頭仔細的畫著。然後她說:「我從沒法做自己。」
「沒有頭就不用思考,不會痛苦了。」她彷彿得到了釋放。
斷了頭的人,或許該怵目驚心異常,但在她的畫面中,卻宛如只是精美的洋娃娃拔去了頭,平靜安然。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依附關係:破裂與修復(二)


七歲的妞妞很開心地進入藝療室,主動拿了剪刀和圖畫紙,延續上週的剪紙拼貼創作,她顯得專注且投入。藝療師說:你好像長大了,能自己開始工作,而且很專心。妞妞說:「我今天是小姐姐,你當媽媽。」藝療師微笑,這是她與妞妞建立的暗語。

妞妞將圖畫紙對折,沿著圖畫紙的邊緣環繞著剪。剛學會運用剪刀不多久的她,享受著對工具操控感。她的手邊是一個歪歪扭扭的紙盒,那是上次藝療師協助她做的,用來盛裝剪下來的紙片。
她越剪越心急,動作和紙張失去了和諧,有些部分因而被撕扯開來,她感到挫敗,顯得急躁起來。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破裂與修復(一)



「根據依附理論 (Bowlby, 1969, 1988),安全的依附經驗需要主要照顧者持續與嬰兒的需求及心理狀態調和(attune)。神經心理學家Siegel (1999)強調父母對(嬰兒)信號的敏銳度,是安全依附的關鍵。 英國的小兒科醫師及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1958)指出原發的母性貫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提供了對於與嬰兒調和所必要的關係性、有節奏地、及情感性的脈絡。發展是母嬰間共同創造的歷程,在其中他們共同達到了情感的同步,以支持真我(real self)的發展(Feldman, Greenbaum, and Yirmiya, 1999)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藝術療育環境:「護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

抱抱,2014。鋼筆、水彩。
如同胎兒在子宮孕育、毛蟲在蛹中羽化成蝶,藝術療育開展首要是:創造療育性環境。
英國小兒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1896 – 1971))提出了護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的概念。他認為健康的基石在於「一個尋常母親對其子女的尋常關愛,母親護持孩子的心意。母親擁抱著嬰孩、為之沐浴、餵食,母親為嬰兒做的每件事,都不斷增添孩子對母親的想法,也同時使嬰孩感覺到身體是生存的安穩所在。」「成長的關鍵就是這持續且可靠的護持持續拓展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生活。」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信任歷程 Trust the process

在美國讀藝術治療的時候,老師們掛在嘴上的經典名言就是「Trust the process!」特別是當個案工作陷入茫然、不知所措時。
到底什麼是trust the process? 要如何去信任?所謂的歷程又是什麼?
回國多年,每次的創作及藝療實務工作中,這句簡短的話語,往往又會浮現心中。
亞麻布、壓克力顏料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藝術治療,從感覺開始



五顏六色的光紙,靜靜的躺在盒中。妳端詳了一下,雙手輕輕拿起淡藍色薄如蟬翼的紙張,將之平貼在紙上,然後深呼吸了一大口氣。彷彿吸入了天空的開闊,妳的臉也舒緩了。接著妳隨手拾起一長條淺黃色的光紙,像早晨的溫柔陽光,從右上角灑下。你感受到近日的疲憊,於是不自覺的在創作放鬆、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