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你為什麼不聽話!」~矛盾依附關係(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中的控制與情緒耗竭




「沒有所謂嬰兒這件事,意思是說,只要有嬰兒,當然就會發現母親的照料,沒有母親照料,也就沒有嬰兒。」

“I once sai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n infant' meaning, of course, that wherever one finds an infant one finds maternal care, and without maternal care there would be no infant.” 
― D.W. Winnicott。

那孩子約是中年級,看來聰明伶俐、很有主見,媽媽也很年輕,與孩子說著話。我遠遠看著,車子轟轟開著,聽不見他們說話的內容,但從動作神情看來,母子似乎 不知為了什麼事情在一來一往鬥嘴。

眼見衝突越來越高,媽媽不知說了什麼,孩子回了一句話,懷著憤怒和攻擊(和受傷要哭泣的樣子);母親也許沒有接收到孩子 受傷的感覺,被強烈的憤怒淹沒,也被激起了,不甘示弱,臉上的強硬尖銳的表情,似乎用更強硬話語反擊(可能懲罰或威脅)。我心裡暗暗一驚,才想著這孩子爬蟲類大腦(腦幹)的自我保護本能和邊緣系統應該已經被激起了,會進入攻擊(fight),逃跑(flight),凍結(freeze)的求生模式。

果然下一秒鐘,孩子舉起小小拳頭,作勢要打人。母親用手掌將拳頭包住拿下,帶著很震驚、失望和悲傷,接收到母親 的悲傷,孩子的攻擊力量也轉弱,成為自責和悲傷。之後兩人相對無語,默默坐著,直至到站,男孩先站起來,母親隨後,沒有身體接觸,兩人匆忙下車。

這樣的劇碼,我們可能都曾是主角。這關係也許不一定是親子,在夫妻、伴侶、朋友、師生間,在任何親密關係互動中,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衝突在彼此希望獲得控制感的自主需求中,演變為權力掙扎、最後兩敗俱傷。情緒從焦慮、憤怒、轉為傷心、絕望。

在這個經驗中,表面衝突之下兩人的潛台詞可能是,:
「媽媽/孩子你傷透了我」「你根本不愛/尊重我!」「我再也不要信任依賴/愛你。」

溫妮考特有一句名言,有嬰兒就有母親(主要照顧者)。關係不會只有一端,在親密關係中的受傷,通常是兩敗俱傷。


捷運車廂中的互動,若是孩子與母親互動的常態模式,則可能可以推測其模式為所謂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的 依附關係。依附關係(attachment)一直是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主題,因為臨床經驗發現依附關係與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係,並且會成為成長後親密關係及人際關係 的雛形。依附關係意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一般可歸類為安全依附、迴避型依附、焦慮矛盾依附、混亂型依附關係。

處在焦慮矛盾型依附關係的孩子與母親常容易充滿憤怒與焦慮。此類型的嬰兒在面對分離情境時,即使當母親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 常的沮喪;當母親回到身旁時,孩子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黏著母親卻無法很快被安撫,或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 這類的孩子與父母的接觸無法減輕焦慮,親子關係可能緊密卻充滿衝突,並且隨著成長,孩子的焦慮很可能轉為憤怒,發展出操控、報復模式。

研究中也發現這類的孩子通常在生命早期的經驗是父母的反覆無常;一下子非常敏銳關心, 能同步回應他們的情感需要,一下子卻又非常自我中心、充滿控制欲。所以孩子呈現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狀態。孩童期焦慮矛盾依附關係到了成人階段,往往會演變為控制型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若沒有經過覺察和重新學習,焦慮矛盾型依附關係的兒童長大後可能會成為控制型的父母,繼續教養出焦慮矛盾依附關係的孩子,一代代循環。

不安全的依附關係不僅影響往後人際關係,更影響了安全感、情緒調節能力。若是焦慮矛盾的依附模式持續沒有改善,孩子慢慢長大後,不僅很難與人與人建立和諧穩定的人際關係,更容易累積產生身心疾病,有些是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甚至惡化衍生叛逆、與權威對立等行為問題問題。

現代社會的快速步調,讓我們很難與孩子同步。當我們長期處在時間、家庭、經濟的各種焦慮下,無法放鬆,也往往難以好好回應孩子的需要。一大早起床趕著上班的母親,本來就可能懷著各種情緒和壓力無法與自己同在,當然很難與孩子同在。於是當下失去了以同頻率回應孩 子需求的能力,而淹沒在憤怒情緒中,互相反擊。也許我們當下不知如何處理與孩子的衝突,但其實做為大人的我們,比孩子更有能力意識到這種不良的互動,我們 可以喊停,按下緊急煞車,閉上眼睛,回歸呼吸,將手掌放在心上與丹田,先擁抱自己,與自己同在。當我們能夠自我覺察並停止這種行為模式,我們就有機會能夠打 破這種焦慮矛盾的依附模式。

科學研究發現,依附關係是少數可以完全不受基因影響的人類行為之一。依附關係取決與生命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而腦部發展和心的穩定需要這樣的關係來做為養分,才能成長。因此不管是撒嬌、乖巧順從、或是胡鬧、對立,這都是孩子想要與我們建立關係,也是為了生存所做的努力。

從胚胎、嬰幼兒、兒童逐漸長成,年幼的孩子可說依附著我們而生! 為什麼我們不好好照顧與調整自己,放下焦慮、放下對孩子的控制,讓孩子能與我們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呢?
自己改變,孩子就改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