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親子宅藝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親子宅藝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幼兒宅藝療】這段多數不復記憶的經驗,卻奠定了一輩子#安全感的基礎。

 


「我平常盡量和小孩一起做很多事。有時小孩會被長輩說,怎麼這麼大孩黏媽媽」媽媽說。

「沒想到第一天上小學很順利,他們都很渴望去上學,」宅藝療課的媽媽說。

 

克服與媽媽(主要照顧者)分離的焦慮,是兒時心理成長最重要的里程碑。

這段多數人已失去記憶的經驗,卻奠定了一輩子#安全感的基礎。

 

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性體驗,順利與否,往往深刻地影響未來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中的互動。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親子宅藝療】不是愛不夠,而是接觸不良: 孩子安全依附嗎?

「脾氣倔降、從來很少跟我撒嬌的女兒,開始撒嬌了。」

「她不再那麼黏,都要我陪,而可以自己主動投入畫畫,當然我還是要認真欣賞~」
「她變得好有創意和想像力,講話和畫圖也變豐富了!」這是開始進行宅藝療後,媽媽的回饋。
這是當孩子從【矛盾依附】,轉向【安全依附】的變化:
不那麼黏、互動變得柔軟、願意嘗試新事物、安全感、創造力、獨立性都提升了。
宅藝療處方:【塗鴉基地】圖片:籽兒工作室分享,感謝。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注意力不足?過動?孩子真生病了嗎?】到公園放風,如何提升專注力?




公園抓蟲尋寶,立即評估專注力
熱愛打電動的兩個小兄弟,一聽到可以到公園尋寶抓蟲寫生,馬上就放下電動,整裝準備出發。
如果戶外活動和生態觀察,還比電動更能吸引孩子,那真要謝天謝地,抓緊機會,那是可以調整專注力、過動的契機。一旦孩子3C依賴,介入將更加困難。

土壤裡藏著各種小東西:小蟲、小石頭、草根,一開始弟弟彷彿無法對焦的鏡頭,無法聚焦土裡的各種細節。哥哥則一下子就找到了各種寶貝:蝸牛、小瓢蟲、種子等等。
同在引導,提升專注
弟弟感到挫折,開始不耐煩,並且想要搶哥哥的工具和寶物,出現干擾行為。藝療師拿起鏟子,協助弟弟挖掘和觀察,「小螞蟻!」弟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小寶貝,「哇,你的眼睛變亮了喔!」獲得鼓勵之下,他不再煩躁,專心找到了好多寶物:蚯蚓、小石頭、小貝殼。短短幾分鐘內,透過適切引導,弟弟升級全自動對焦的鏡頭,觀察力與專注力令人驚嘆。

專注力的發展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並不一定是疾病。
「學校老師說弟弟的注意力不集中。他看電視、打電動時候,都很專心啊。」媽媽說道。
藝療師與父母分享自身的觀察:從這公園尋寶、手足互動的小片段,或許可以推測弟弟上學時,在課堂上以及同儕互動上,可能會出現的困境。

藝療師也引導爸媽觀察孩子的轉變;從中發現孩子投入不同的活動,對於他們觀察力與專注力的影響,是如此立竿見影。以及,情緒與挫折感對於專注力的干擾不容忽視。

現代社會環境下,孩子的專注力與受挫力比過往更欠缺發展的機會。當他們習慣3C的高度刺激時,回到需要書本紙張、或聽從老師講述時,在此種低度刺激的情境下,他們自然較難以專注、感到無聊,而開始躁動、搗蛋。加上若是學習內容或方式無法引起動機(過於困難或簡單)、或是沒有能建立對老師的認同,自然就顯得相當「過動」。




觀察之後創作,一動一靜增進整合力與調節力。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你為什麼不聽話!」~矛盾依附關係(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中的控制與情緒耗竭




「沒有所謂嬰兒這件事,意思是說,只要有嬰兒,當然就會發現母親的照料,沒有母親照料,也就沒有嬰兒。」

“I once sai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n infant' meaning, of course, that wherever one finds an infant one finds maternal care, and without maternal care there would be no infant.” 
― D.W. Winnicott。

那孩子約是中年級,看來聰明伶俐、很有主見,媽媽也很年輕,與孩子說著話。我遠遠看著,車子轟轟開著,聽不見他們說話的內容,但從動作神情看來,母子似乎 不知為了什麼事情在一來一往鬥嘴。

眼見衝突越來越高,媽媽不知說了什麼,孩子回了一句話,懷著憤怒和攻擊(和受傷要哭泣的樣子);母親也許沒有接收到孩子 受傷的感覺,被強烈的憤怒淹沒,也被激起了,不甘示弱,臉上的強硬尖銳的表情,似乎用更強硬話語反擊(可能懲罰或威脅)。我心裡暗暗一驚,才想著這孩子爬蟲類大腦(腦幹)的自我保護本能和邊緣系統應該已經被激起了,會進入攻擊(fight),逃跑(flight),凍結(freeze)的求生模式。

果然下一秒鐘,孩子舉起小小拳頭,作勢要打人。母親用手掌將拳頭包住拿下,帶著很震驚、失望和悲傷,接收到母親 的悲傷,孩子的攻擊力量也轉弱,成為自責和悲傷。之後兩人相對無語,默默坐著,直至到站,男孩先站起來,母親隨後,沒有身體接觸,兩人匆忙下車。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宅藝療媽媽>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嬰兒「心理的誕生」

 「有時候我們也許會懷疑: 自己到底有沒有愛眼前的這個孩子? 並不是不愛,而是用盡了方法, 卻在照顧自己和照顧孩子之間找不到平衡, 我們真得累壞了。」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 Margaret Mahler對後世最具影響的研究為:人類心理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媽媽生氣了:疏離,是為了再次連結

情緒塗鴉,
在紙面上自由抒發、觀照內心感受,與自己同頻。

「我希望能有一個抒發心情的方式」彩虹媽媽說。
「情緒儲藏在身體之中,透過身體感官較能幫助我們去抒發、整理心情。」藝療師回應道。
「讓我們一起來用身體感受這個空間、聲音、光線,感受自己的呼吸、身體、感受色彩、線條、觸感」,藝療師同時放起Dan Gibson舒緩的自然音樂。
「我們可以一邊試試這些媒材、一邊講話。」兩人在圖畫紙上開始塗鴉。

「回想起過去童年的經驗,現在作為母親,我對自己承諾不再對孩子狂風暴雨,亂發脾氣。」彩虹媽媽逐漸開展了話題。
「這是一個很好的動機!」
「那許多壓力和情緒妳都怎麼辦呢?」藝療師問道,
「現在我很忍耐、試著先壓抑下來。」

壓抑算是一種較成熟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壓抑能避免衝突,能壓抑下來也是一種進步,至少不會太去破壞關係。」
「對,這陣子至少關係有所改善。」媽媽露出鬆了一口氣的表情。

「不過這些情緒能量都會累積在身體感官之中,身體可能會有所反應。通常可能容易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女生通常還很可能會影響婦科。」
「真得耶,本來身體狀況不錯,我才發現這幾年我身體開始出現一些狀況,臉色也灰灰暗暗。」彩虹媽媽有一點恍然大悟的樣子。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在情緒風暴中同在:真大人與假大人




越來越多的父母說:我希望能學習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事情,而不只是指責他們。這是一種想要在關係中同在的盼望。
事實上,每個大人的內在,也都住著一個孩子。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宅藝療 媽媽個別班


藝術對兒童是最自然的表達,研究也發現藝術療育對於促進兒童身心發展有顯著成效。

課程目標:
運用宅藝療
1. 紓解母職壓力
2. 增進親子互動?建立安全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3. 了解孩子的內在世界
4. 增進情緒調節能力與挫折容忍度
5. 培養專注力
6. 啟發孩子的潛力

*課程內容將視個別需求而有所調整。

對象:
希望將藝術療育融入家庭生活及親子互動中的媽媽或幼兒及兒童工作者。

時間:
每期四次,每次一小時。包含一次見面初談及三次SKYPE線上會談。

初談地點:
台北市南港區/台中市 西屯區

線上報名:

報名表。名額有限,優先報名者,可先預約時段。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母職壓力


「生理心理學對人類的母職行為的研究明確指出,壓力是影響社會性互動的重要因子,特別是母親和兒童關係。在壓力中的母親較不敏感、更易怒、愛批評和急躁。此外,壓力下的母親對孩子較少溫暖及彈性,......。總體而言,壓力似乎能嚴重破壞親職工作,造成低品質的母子關係。 (Suter et al., 2007, p. 46) 」
「跨領域的研究亦指出,嬰孩對於來自母親壓力的生理心理反應可歸結為兩類: 過度警醒(hyperarousal) 以及解離( dissociation)。」

心得感想如下: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真我與假我(三):感通的陪伴(Attunement ),支持真我茁壯,建立安全依附


長大的我們有時可能並不會知道,自己以假我在活著。因為那是我們知道的唯一生存方式,而且如此真切。
然而,一個人的生命若沒有真實為基礎開展,他與自己的關係將時常處於焦慮空虛,而與他人的互動,亦往往可能充滿不真實幻想與期待,而導致關係的挫敗。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真我與假我(二): 真我的掙扎

八開圖畫紙、粉蠟筆。

瘦弱、安安靜靜的臉龐,她拿著蠟筆低頭仔細的畫著。然後她說:「我從沒法做自己。」
「沒有頭就不用思考,不會痛苦了。」她彷彿得到了釋放。
斷了頭的人,或許該怵目驚心異常,但在她的畫面中,卻宛如只是精美的洋娃娃拔去了頭,平靜安然。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破裂與修復(一)



「根據依附理論 (Bowlby, 1969, 1988),安全的依附經驗需要主要照顧者持續與嬰兒的需求及心理狀態調和(attune)。神經心理學家Siegel (1999)強調父母對(嬰兒)信號的敏銳度,是安全依附的關鍵。 英國的小兒科醫師及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1958)指出原發的母性貫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提供了對於與嬰兒調和所必要的關係性、有節奏地、及情感性的脈絡。發展是母嬰間共同創造的歷程,在其中他們共同達到了情感的同步,以支持真我(real self)的發展(Feldman, Greenbaum, and Yirmiya, 1999)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宅藝療旅行


戶外寫生是藝術創作上常進行的活動,藝療師會在特定時機將藝療的場域由藝療室拓展到戶外,以促進案主的轉化。藝療重視環境因子,戶外環境可能會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進行環境轉換的時機及期程,需要藝療師針對案主的最大利益進行評估。
宅藝療(自我療育)脈絡中,將休閒生活拓展到戶外,或城市綠地、或山上海邊,特別是大自然之中,常能引發案主自我療癒的力量,稱之為宅藝療旅行
我們親暱地稱地球為母親,確實很有道理。我們從她身上孕育、成長、接受她無條件給予的一切。若能回歸大自然母親懷抱之中,將之作為過渡性空間,重新經驗她對我們的滋養、經驗與她的和諧互動、經驗與她的衝突與合解,也就可能獲得了Winnicut所說的,「再撫育(reparenting)」的經驗。

宅藝療旅行中常運用:觀察與欣賞、蒐集(不採摘)、寫生、拼貼、攝影等藝術活動,有時亦運用身體工作,增進參與者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以促發再撫育的移情關係。

在大自然中,你是否能自在放鬆、感到滋養?
我們亦可能遭遇許多限制或不如預期,你會如何應對? 是否想要控制一切或是隨遇而安?
我們能否經驗到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

母親會回應我們,但並不會總是滿足我們一切需求,於是我們學會了調整自我中心,接受她不會總是如我們所願,能學習同理尊重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是最初客體關係的學習,也成為我們往後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石。若早期未能有適當環境讓我們學到這個部分,就可能影響往後人際關係人格的發展

讓我們時常重回自然母親的懷抱,接受她的撫育,重新長大吧!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做自己的藝療師~做麵包

"在動的過程中,身體的負面能量與外界交融,消失於無形。"
~藝療師林政宜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做自己的藝療師~同伴

毛線偶, 2010
你有沒有同伴?
什麼時候會覺得孤單?

有誰能讓你安心傾訴?
感到溫暖和愛?

自己是我們一輩子的同伴,
能和自己好好相處,
知道如何照顧自己,
才可能真誠地去與人交往
去愛人與接受愛。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親子宅藝療~豐收娃娃


吃完午餐的悶熱下午,瀏覽著網路新聞,各種光怪陸離
的事情,像是八點檔的連續劇。本來要開始寫點東西,卻靜不下來。

不知不覺拿起最近鄰居給的一推老毛線,那個年代家家手藝的遺留的壓克力線,(媽媽說是"卡西米龍"的線,很暖不起毛球),繞繞繞出了個娃娃。
最近在鑽研編織、還有作娃娃。希望素材以家中現有的東西、舊衣服再來創作與運用。這樣的作法,國外創了個詞叫做Upcycle。他們真的運用許多老蕾絲和布料,做了好多令人驚奇、復古又現代的創作。很喜歡這種作法,比起以往的recycle 回收,有了更多的歡樂、創意與美感。像是ArmoursansAnguish的東西,就是都運用二手的素材來創作的衣服,我喜歡他們說"我們善用已經存在於世界的東西,再創造出..." 。我感覺這樣的心意,不僅是念舊,而且帶著許多對地球和萬物感謝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