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兒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兒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幼兒宅藝療】這段多數不復記憶的經驗,卻奠定了一輩子#安全感的基礎。

 


「我平常盡量和小孩一起做很多事。有時小孩會被長輩說,怎麼這麼大孩黏媽媽」媽媽說。

「沒想到第一天上小學很順利,他們都很渴望去上學,」宅藝療課的媽媽說。

 

克服與媽媽(主要照顧者)分離的焦慮,是兒時心理成長最重要的里程碑。

這段多數人已失去記憶的經驗,卻奠定了一輩子#安全感的基礎。

 

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性體驗,順利與否,往往深刻地影響未來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中的互動。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注意力不足?過動?孩子真生病了嗎?】到公園放風,如何提升專注力?




公園抓蟲尋寶,立即評估專注力
熱愛打電動的兩個小兄弟,一聽到可以到公園尋寶抓蟲寫生,馬上就放下電動,整裝準備出發。
如果戶外活動和生態觀察,還比電動更能吸引孩子,那真要謝天謝地,抓緊機會,那是可以調整專注力、過動的契機。一旦孩子3C依賴,介入將更加困難。

土壤裡藏著各種小東西:小蟲、小石頭、草根,一開始弟弟彷彿無法對焦的鏡頭,無法聚焦土裡的各種細節。哥哥則一下子就找到了各種寶貝:蝸牛、小瓢蟲、種子等等。
同在引導,提升專注
弟弟感到挫折,開始不耐煩,並且想要搶哥哥的工具和寶物,出現干擾行為。藝療師拿起鏟子,協助弟弟挖掘和觀察,「小螞蟻!」弟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小寶貝,「哇,你的眼睛變亮了喔!」獲得鼓勵之下,他不再煩躁,專心找到了好多寶物:蚯蚓、小石頭、小貝殼。短短幾分鐘內,透過適切引導,弟弟升級全自動對焦的鏡頭,觀察力與專注力令人驚嘆。

專注力的發展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並不一定是疾病。
「學校老師說弟弟的注意力不集中。他看電視、打電動時候,都很專心啊。」媽媽說道。
藝療師與父母分享自身的觀察:從這公園尋寶、手足互動的小片段,或許可以推測弟弟上學時,在課堂上以及同儕互動上,可能會出現的困境。

藝療師也引導爸媽觀察孩子的轉變;從中發現孩子投入不同的活動,對於他們觀察力與專注力的影響,是如此立竿見影。以及,情緒與挫折感對於專注力的干擾不容忽視。

現代社會環境下,孩子的專注力與受挫力比過往更欠缺發展的機會。當他們習慣3C的高度刺激時,回到需要書本紙張、或聽從老師講述時,在此種低度刺激的情境下,他們自然較難以專注、感到無聊,而開始躁動、搗蛋。加上若是學習內容或方式無法引起動機(過於困難或簡單)、或是沒有能建立對老師的認同,自然就顯得相當「過動」。




觀察之後創作,一動一靜增進整合力與調節力。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宅藝療媽媽>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嬰兒「心理的誕生」

 「有時候我們也許會懷疑: 自己到底有沒有愛眼前的這個孩子? 並不是不愛,而是用盡了方法, 卻在照顧自己和照顧孩子之間找不到平衡, 我們真得累壞了。」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 Margaret Mahler對後世最具影響的研究為:人類心理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書寫療育:篆書千字文

臨清鄧石如篆字千字文
想安定下來時,就想起篆字。
寫大大的篆字,
沉入筆畫之間調整氣息。
潛入空間之中均勻布局。
遁入亙古的象徵世界。

註:近日為好友和和她的小小孩找的學書字帖<<鄧石如篆字千字文>>。
千字文成書於南北朝,至今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是中國最早的啟蒙教材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真我(True self)和假我( false self)

純真,水彩,2014。
真我(True self)和假我( false self)是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在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概念。他用真我來描述一種自發真誠的自我感受,感到活生生,擁有真實的自我。而假我被溫妮考特視為一種防衛的門面,在極端的狀況中假我讓人感到缺乏自發性,了無生氣和空虛。
溫妮考特將認為真我根源於嬰兒初期的生命經驗,包括血液流動和肺臟呼吸,他稱之為單純的活著。在其中嬰兒創造了一個現實:一種生命是值得活著的感受。 嬰兒出於直覺自發地、非語言的姿態,若被母職所回應,則成為真我發展的基礎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藝術療育環境:「護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

抱抱,2014。鋼筆、水彩。
如同胎兒在子宮孕育、毛蟲在蛹中羽化成蝶,藝術療育開展首要是:創造療育性環境。
英國小兒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1896 – 1971))提出了護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的概念。他認為健康的基石在於「一個尋常母親對其子女的尋常關愛,母親護持孩子的心意。母親擁抱著嬰孩、為之沐浴、餵食,母親為嬰兒做的每件事,都不斷增添孩子對母親的想法,也同時使嬰孩感覺到身體是生存的安穩所在。」「成長的關鍵就是這持續且可靠的護持持續拓展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生活。」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小狗變獅子--看自己的方法

       南來北往的帶了許多兒童藝術治療工作坊,有時獨自一人,有時幸運地能夠與有默契藝術治療師相互配合。常常覺得像是跑江湖的賣藝人,要順應所到的地方,開展一個兒童樂園。
       我們工作的對象,許多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他們往往在童年時期,就別無選擇地遭遇許多生命的挑戰:喪親、經濟弱勢、家暴、目睹家暴、性侵。縱然是如此,我們卻往往可以在兩天的工作坊中,看到無比的復原力(resil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