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依附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依附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依附關係:破裂與修復(二)


七歲的妞妞很開心地進入藝療室,主動拿了剪刀和圖畫紙,延續上週的剪紙拼貼創作,她顯得專注且投入。藝療師說:你好像長大了,能自己開始工作,而且很專心。妞妞說:「我今天是小姐姐,你當媽媽。」藝療師微笑,這是她與妞妞建立的暗語。

妞妞將圖畫紙對折,沿著圖畫紙的邊緣環繞著剪。剛學會運用剪刀不多久的她,享受著對工具操控感。她的手邊是一個歪歪扭扭的紙盒,那是上次藝療師協助她做的,用來盛裝剪下來的紙片。
她越剪越心急,動作和紙張失去了和諧,有些部分因而被撕扯開來,她感到挫敗,顯得急躁起來。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破裂與修復(一)



「根據依附理論 (Bowlby, 1969, 1988),安全的依附經驗需要主要照顧者持續與嬰兒的需求及心理狀態調和(attune)。神經心理學家Siegel (1999)強調父母對(嬰兒)信號的敏銳度,是安全依附的關鍵。 英國的小兒科醫師及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1958)指出原發的母性貫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提供了對於與嬰兒調和所必要的關係性、有節奏地、及情感性的脈絡。發展是母嬰間共同創造的歷程,在其中他們共同達到了情感的同步,以支持真我(real self)的發展(Feldman, Greenbaum, and Yirmiya,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