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宅藝療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宅藝療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速寫與愛戀




颱風尾,不時吹起一陣大風。竹子叮咚作響。
微微秋涼,在石椅上,速寫生命力旺盛的姑婆芋。
速寫迷人之處,在於一提起筆,你的世界就只有眼前所鍾愛的景致,並且逐漸與之融合。
這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所追求的高峰經驗,不是很像嗎?

「就是那個情感的大海(emotional sea),我們所渴望回歸的合一狀態。共生或結合(fusion)的經驗或又被稱為融合(merge),Federn(1952)稱為自我界線(ego boundary)的模糊化(blurring)。在一個未分化的混雜經驗裡,自體和他體融合了。Freud(1930)稱之為「海洋般的經驗」(oceanic feelings)。」--摘自<<人我之間>>。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宅藝療旅行


戶外寫生是藝術創作上常進行的活動,藝療師會在特定時機將藝療的場域由藝療室拓展到戶外,以促進案主的轉化。藝療重視環境因子,戶外環境可能會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進行環境轉換的時機及期程,需要藝療師針對案主的最大利益進行評估。
宅藝療(自我療育)脈絡中,將休閒生活拓展到戶外,或城市綠地、或山上海邊,特別是大自然之中,常能引發案主自我療癒的力量,稱之為宅藝療旅行
我們親暱地稱地球為母親,確實很有道理。我們從她身上孕育、成長、接受她無條件給予的一切。若能回歸大自然母親懷抱之中,將之作為過渡性空間,重新經驗她對我們的滋養、經驗與她的和諧互動、經驗與她的衝突與合解,也就可能獲得了Winnicut所說的,「再撫育(reparenting)」的經驗。

宅藝療旅行中常運用:觀察與欣賞、蒐集(不採摘)、寫生、拼貼、攝影等藝術活動,有時亦運用身體工作,增進參與者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以促發再撫育的移情關係。

在大自然中,你是否能自在放鬆、感到滋養?
我們亦可能遭遇許多限制或不如預期,你會如何應對? 是否想要控制一切或是隨遇而安?
我們能否經驗到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

母親會回應我們,但並不會總是滿足我們一切需求,於是我們學會了調整自我中心,接受她不會總是如我們所願,能學習同理尊重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是最初客體關係的學習,也成為我們往後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石。若早期未能有適當環境讓我們學到這個部分,就可能影響往後人際關係人格的發展

讓我們時常重回自然母親的懷抱,接受她的撫育,重新長大吧!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宅藝療旅行:金山

到了天涯海角,任何煩憂似乎都輕了一些! 而島嶼人的幸運是,天涯海角其實不難到達;
岩石總是比我們更老,而海與天空也總是涵容一切。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蘆葦之歌



蘆葦之歌

妳在說什麼?
隨風傳遞的話語
滿山遍野
悄悄進入旅人心中
迴盪如一首歌謠
印刻在每個腳下步履

(茶壺山步道,金瓜石。2014.11)





生態治療
Howard Clinebell著作 “ecotherapy” 1996)開創此用語,意指透過與地球健康互動的滋養所帶來的療癒及成長,主要以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為理論基礎的治療性工作,亦稱之為綠色治療(green therapy)或地球中心治療 earth-centered therapy)。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綻放

金花石蒜,201410,金山獅頭山公園。
綻放
只要能綻放,是不是在角落都無所謂。
只要能綻放,能否被看見也不重要。
只要能綻放,會不會被喜歡也不該考慮。
只要能綻放,不被理解也沒有關係。

只要能綻放,縱然不是滿山遍野,
就能在清晨沾染露珠水霧,
在黃昏沐浴夕陽餘暉,
在夜晚與星月同眠。

只要能綻放,
就有了活著的理由,
有活下去的盼望,
只要能綻放。



  1. 金花石蒜Golden Spider Lily,為台灣原生植物,為多年生的鱗皮鱗莖球根花卉。長於濱海地帶的山坡地,如臺北萬里、鼻頭角與石門、臺東長濱、宜蘭蘇澳等地,生命力強,在懸崖、山壁間都可見。每年的45月,葉片成熟而漸枯萎脫落,表面上是無葉無花的休眠期,實際上為葉片養份蓄積在鱗片的孕育期。約到910月間,鱗莖足夠肥厚時,開始抽出花梗,開出的炫麗而奇特花朵。直到11月以後,花朵謝了葉片才慢慢地長出來,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第二年開花需要的養份。民國40~60年代,因外銷日本,商人大肆收購,遭人為濫採,至民國70年代金花石蒜的族群幾乎消跡野外。農委會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植物保育等級將金花石蒜正式列為嚴重瀕臨滅絕的種類,目前進入經濟栽植及大量復育中。
  2. 攝影治療(Photo Therapy) http://www.phototherapy-centre.com/home.htm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同在,是療育的根。

一開始進入山上,其實是焦躁而笨拙的。
感受著呼吸,感受著身體,
在步履間,身體逐漸融入森林之中。
蟬鳴帶著我回到童年的夏天,
老松,喚起高山上的冷冽空氣的記憶。
當下與過去交疊,未來不斷開展

同在,是自我與與環境自由而和諧交融。
同在,是療育的根
。 
(2011.7 台中大坑五號步道散步)
很喜歡這些木棧道上,有一次還看到有一位看來就像一般登山客的大哥,忽然蹲下來,拿出工具來維修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