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自我療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自我療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藝療師: 在創作中, 你似乎逐漸發現了自己在追尋什麼......



塗塗抹抹,

各種色彩 氣味

從指尖喚起情感 記憶
他說:
有時獨自一人
或與不同的人結伴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心累了怎麼辦(下)? 選擇障礙背後的完美主義…..


P小姐 發現需要「經濟來源」,以及「渴望他人認可」或「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之間出現衝突時,重新調整生活的目標.....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心累」了怎麼辦(上)? 我們為何只想躺平?

鋼筆、紙張,2023。

老闆滔滔不絕發表高見,指示他工作該怎樣怎樣做,更早的時候,客戶也對他大小聲,抱怨連連。他已經盡力了,他沒有反駁老闆,對客戶又能說什麼?

他覺得全身無力,只想躺平。

心累……

疲勞、倦怠、煩躁的感受揮之不去。

想躺躺不平、想睡睡不飽,像一直充不飽的電池。

沒做什麼事都會覺得累,

休息時擔心跑不贏,

工作時又倦怠焦慮煩躁,

內心時常糾結….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在社會上生存,偽裝的「假我」是自我保護的必要,那「真我」怎麼辦呢?

透明的妳。水彩、紙
透明的妳。水彩、紙。

宅藝療課,F叨叨絮絮提起了最近發生了一些擾動心弦的事情,
藝療師與他一起從精神分析和人本的角度,分析釐清,看清楚了心結所在。
那是關於人際互動、界線、和自我價值的議題。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我們不是因為不接納自己,才想改變嗎?

 【我們不是因為不接納自己,才想改變嗎?

正在宅藝療課中學習,朝向藝療師之路前進的女孩提出了很棒的問題。 這位女孩正在閱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卡爾羅傑斯的經典著作<<成為一個人>>

書中說道「那令人好奇的弔詭是:當我接納如其所是的自己,我就能改變。」 

我遇過好多女孩,工作非常認真,但都因為希望受到「被肯定」,害怕「被否定」,因而過度消耗自己。 他們幾乎也都出現了身心症狀,失眠、焦慮、憂鬱、甲狀腺、甚至更嚴重的疾病。 希望被肯定,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如果期待在工作中總是受肯定,那無法操之在我,可遇不可求,必定陷入無盡煩惱。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速寫與愛戀




颱風尾,不時吹起一陣大風。竹子叮咚作響。
微微秋涼,在石椅上,速寫生命力旺盛的姑婆芋。
速寫迷人之處,在於一提起筆,你的世界就只有眼前所鍾愛的景致,並且逐漸與之融合。
這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所追求的高峰經驗,不是很像嗎?

「就是那個情感的大海(emotional sea),我們所渴望回歸的合一狀態。共生或結合(fusion)的經驗或又被稱為融合(merge),Federn(1952)稱為自我界線(ego boundary)的模糊化(blurring)。在一個未分化的混雜經驗裡,自體和他體融合了。Freud(1930)稱之為「海洋般的經驗」(oceanic feelings)。」--摘自<<人我之間>>。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宅藝療媽媽>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嬰兒「心理的誕生」

 「有時候我們也許會懷疑: 自己到底有沒有愛眼前的這個孩子? 並不是不愛,而是用盡了方法, 卻在照顧自己和照顧孩子之間找不到平衡, 我們真得累壞了。」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 Margaret Mahler對後世最具影響的研究為:人類心理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書寫療育:篆書千字文

臨清鄧石如篆字千字文
想安定下來時,就想起篆字。
寫大大的篆字,
沉入筆畫之間調整氣息。
潛入空間之中均勻布局。
遁入亙古的象徵世界。

註:近日為好友和和她的小小孩找的學書字帖<<鄧石如篆字千字文>>。
千字文成書於南北朝,至今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是中國最早的啟蒙教材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水墨:回歸自然素樸

賞花趣。水墨、16開圖畫紙。
開始在書桌的一角,放著硯和墨。自此生活就開始有點不同。
這方硯只有巴掌大小,帶著暗紅色。
螺溪石硯,沉睡濁水溪河床的石頭,在彰化二水手藝人的俯拾和雕鑿下成形。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真我與假我(三):感通的陪伴(Attunement ),支持真我茁壯,建立安全依附


長大的我們有時可能並不會知道,自己以假我在活著。因為那是我們知道的唯一生存方式,而且如此真切。
然而,一個人的生命若沒有真實為基礎開展,他與自己的關係將時常處於焦慮空虛,而與他人的互動,亦往往可能充滿不真實幻想與期待,而導致關係的挫敗。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真我(True self)和假我( false self)

純真,水彩,2014。
真我(True self)和假我( false self)是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在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概念。他用真我來描述一種自發真誠的自我感受,感到活生生,擁有真實的自我。而假我被溫妮考特視為一種防衛的門面,在極端的狀況中假我讓人感到缺乏自發性,了無生氣和空虛。
溫妮考特將認為真我根源於嬰兒初期的生命經驗,包括血液流動和肺臟呼吸,他稱之為單純的活著。在其中嬰兒創造了一個現實:一種生命是值得活著的感受。 嬰兒出於直覺自發地、非語言的姿態,若被母職所回應,則成為真我發展的基礎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宅藝療旅行


戶外寫生是藝術創作上常進行的活動,藝療師會在特定時機將藝療的場域由藝療室拓展到戶外,以促進案主的轉化。藝療重視環境因子,戶外環境可能會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進行環境轉換的時機及期程,需要藝療師針對案主的最大利益進行評估。
宅藝療(自我療育)脈絡中,將休閒生活拓展到戶外,或城市綠地、或山上海邊,特別是大自然之中,常能引發案主自我療癒的力量,稱之為宅藝療旅行
我們親暱地稱地球為母親,確實很有道理。我們從她身上孕育、成長、接受她無條件給予的一切。若能回歸大自然母親懷抱之中,將之作為過渡性空間,重新經驗她對我們的滋養、經驗與她的和諧互動、經驗與她的衝突與合解,也就可能獲得了Winnicut所說的,「再撫育(reparenting)」的經驗。

宅藝療旅行中常運用:觀察與欣賞、蒐集(不採摘)、寫生、拼貼、攝影等藝術活動,有時亦運用身體工作,增進參與者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以促發再撫育的移情關係。

在大自然中,你是否能自在放鬆、感到滋養?
我們亦可能遭遇許多限制或不如預期,你會如何應對? 是否想要控制一切或是隨遇而安?
我們能否經驗到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

母親會回應我們,但並不會總是滿足我們一切需求,於是我們學會了調整自我中心,接受她不會總是如我們所願,能學習同理尊重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是最初客體關係的學習,也成為我們往後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石。若早期未能有適當環境讓我們學到這個部分,就可能影響往後人際關係人格的發展

讓我們時常重回自然母親的懷抱,接受她的撫育,重新長大吧!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宅藝療:從觀看開始,重拾身心和諧


自我世界的關係失去和諧,就出現了療育的需要。
為了重新回到和諧平衡,宅藝療方法之一就是重新觀看,重新探尋自我與外界的關係。而素描或速寫,正是一種觀看的練習。將眼所見、心所感,藉由身體、媒材互動而表達出來。素描是一種細緻的觀察練習,而速寫則是動態感覺的瞬間紀錄。
從觀看開始,從素描(速寫)開始,我們隨時可以調整觀看世界的方式,經驗身心和諧的喜悅



真食物:水菜

前幾天有人告訴我,買了水菜卻很難吃。確實曾在超市買過水菜,亦沒有如外表那樣美味。可是在市場上遇見帶著花斗笠的大叔,談起土地和蔬菜就像講自家孩子一樣驕傲。
他說:這是京水菜,非常好吃。這是甜油菜,不是那種綠肥的喔!他說和太太都是早上現採蔬菜,所以很晚才出來賣。放在帆布上的翠綠蔬菜,真的每一株都活跳跳的。
那水菜細瘦的莖葉,飽含水分,還聞得到清爽的香氣,難以抗拒啊。
拿起今日速寫模特兒水菜,在水龍頭下輕輕洗,在海帶高湯中涮了一下,入口的爽脆、如小白菜的清甜,果然重新經驗(驚豔)了水菜的滋味。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考古--邱韋婷拼塑創作展




營造療育性環境是藝術治療的重要基礎,在宅藝療的情境下亦是如此。
為了在居家環境之中,找到一個不受干擾的療癒性空間,往往需要從「整理」開始。而著手整理居家環境不僅是宅藝療的起點,也可能成為自我療癒的契機。在整理歷程中觸及的許多物件,喚起過往記憶,也讓人重新思考它們在現今生活的定位:或者需要捨棄、或要保留、或者處在無法決定的猶豫中;或許屬於自己的、或屬於家人、家族,甚或是所有權不清的物件。整理外在空間的同時,似乎也就同時開始重整了自身的內在世界:過往、現在、同時亦可能出現新的發想與行動,而逐漸導向未來。

就如同韋婷的創作,為了在家中整理出自己的工作室,她開始整理這個世代居住的家族老宅。她將這段時間的整理工作詮釋為「考古」。在這幾乎歷時半年的時間中,葦婷確實如同考古學家,細細檢視著自己的過往,也意外的挖掘累積著家族世代無數記憶的沉積物。這些各式樣不明的物件,或紙張、塑膠物、或是金屬,帶著歲月的痕跡與鏽蝕,喚醒的父親心中沉積的故事,促成了彼此的「對話」。韋婷更深地認識了自己的所來之處,也與父親有了不同以往的「同在」經驗。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秋葉書


秋葉書,2014。
落葉、回收瓦楞紙、白膠、棉線、道林紙。
秋葉書
羊蹄甲紛紛落下了,
落了一地的心,有各種色彩。
嫩黃、翠綠、褐色交織著,
每一片心意都獨特。
拾起片片心意,細細端詳,
拼貼成為秋葉書。

科普特裝訂 Coptic binding
你看著書封上的交疊的葉子,
:還會變色嗎?
我點頭,
盼望秋葉書
與時間一起變老,
到時,樹葉、紙張、文字、
與我的思緒將重新回歸大地。



<手工書與宅藝療>
手工書製作屬於手藝類創作,一些西方藝術治療師認為手藝不屬於藝療範疇,我們以藝術治療的東方精神取向為核心概念(林政宜,2007),運用手工書於療育之中。
手工書製作過程需要反覆摺疊紙張、切割、裝訂,涉及許多身體精細動作及手眼協調,需要高度專注及耐心。當身體投入反覆性活動,可在自然而然中釋放轉化心理壓力,進入忘我(ecstasy)觀照(mindfulness)狀態。
創作過程常遭遇的困境為:急躁、完美主義、自我設限、比較。
手工書裝訂有許多方式,方法可繁可簡,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許多資料,可從自己喜歡的、能掌握的入手。
療育關鍵字: 身體、觀照、呼吸、秩序、接納。

你能否投入手工書製作?什麼干擾你無法投入?
你是否喜歡遵循步驟,或是偏好用自己的方式?
當成品不完美時,你有何反應?
你如何看待不完美?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忘我(ecstasy)與自我療育

曼陀羅,2009。單刷版畫、水彩、粉蠟筆、紙。

忘我(ecstacy)是一種由來以久的方法,可以讓我們超越日常的意識,也可以幫助我們獲取由其他途徑所無法得到的洞見。」
「忘我的成分,不論多麼微量,是每一個真實的象徵與神話之重要部分;因為如果我們真實地參予象徵或神話,那麼在那一刻就會被帶離超越我們自己。」~摘自<創造的勇氣>,Rolly May著,傅佩榮譯。

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能引領你進入忘我的活動?
在活動中你能否真實參予投入創造?
你是否感受到這些作品是自我的延伸?能成為自我的象徵物?
你是否體驗到忘我及超越自我的經驗?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拼貼與自我療育(四)拼貼之後,還能做什麼?

Spring is coming





兩個月後,修改了前一張拼貼。這張作品現在看來,似乎太濃烈了。
修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反反覆覆花了比平常做拼貼還長的時間。加入了一些新元素,移走了一些東西,也更換了位置。

而且一再看了看,作品的意義並沒有清晰地浮出來。有些混沌,也有些感覺和想法若隱若現。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拼貼與自我療育(二)~拼貼心電圖


在藝術治療的世界裡遊蕩也有許多年了,我越來越覺得,每張作品就好像心電圖。每當我想要瞭解自己內在狀態時,我就會去創作。
照這張心電圖的過程,就像進入了任意門,穿越時空,到自己的內在走了一趟。作品這張心電圖,奇妙地紀錄自己的足跡,也呈現了內心的大千世界。
藝療工作者常說:藝術創作是意識和潛意識的橋樑。
能創作的人,就擁有能進出穿梭這心靈任意門的鑰匙。
 然而,藝術創作在多數成人的生活中,是缺乏的。因此要進入內在生活,也是多半不得其門而入。成人要開始創作時,面臨的問題是眼高手低的困境: 理想和技巧的落差。而且往往快速與過去美術課的挫敗經驗連結,覺得自己的作品很幼稚、很醜、或是不知從何下手。挫敗感和自我批評,就是成人停止創作的主因。要知道這些自我批評都是左腦主導的思考在作怪,而藝術創作需要啟動的是右腦的圖像和直覺感官能力。
 因此拼貼是開始練習創作的好方法。蒐集家中的舊雜誌、廣告DM,用你的直覺挑選圖片,拼組在一起。若是你連剪刀膠水紙張都沒有,或是十足的網路阿宅,這個網站Polyvore有很好的拼貼軟體和無數素材可用。
如果對自己感到好奇、困惑、或有個煩惱,不妨給自己照張心電圖吧!
下期預告:如何解讀拼貼心電圖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拼貼與自我療育(一)~拼貼生活

Thinking of you







 

睡前五分鐘的拼貼,粉紅色的心情。
拼貼(collage)從法文coller而來,意指為黏貼。所謂拼貼,即是為將不同圖像或素材組合在一起,成為新的樣貌。
在創作技法上,拼貼對於剛開始的創作者很友善,常常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鼓勵與滿足感。
從現代社會的步調來看,拼貼可以快速便捷。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拼貼可以將家中許多不需要的廣告紙 舊雜誌重新利用。
從自我療癒的來看,拼貼可以將零碎的東西整合起來,讓心中的紛亂的思緒心情,找一個安放的位置。
朋友們,一起來拼貼吧!

下篇預告:拼貼就像心電圖,展現內心的潛意識。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手作百納書

很喜歡布和紙張。太喜歡他們,以致於一些小小的碎紙碎布,都想要蒐集起來,看看還能怎麼用。
一位朋友說:鼓勵媽媽去學拼布,發展一些閒暇的嗜好、打發時間,誰知媽媽作了一個包包就不願意去了。「因為怎樣也想不透,為什麼要把好好的一塊布剪碎,然後再大費周章地一片片縫起來。」世界各文化都發展出拼布,主要是因為不捨裁縫剩下來的碎布,於是再將之拼拼湊湊,成為百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