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水墨:回歸自然素樸

賞花趣。水墨、16開圖畫紙。
開始在書桌的一角,放著硯和墨。自此生活就開始有點不同。
這方硯只有巴掌大小,帶著暗紅色。
螺溪石硯,沉睡濁水溪河床的石頭,在彰化二水手藝人的俯拾和雕鑿下成形。

有時想要磨點墨,也不為什麼,就想感受墨條與石硯交舞,
隨著手的活動,墨逐漸在空氣中發散出淡淡的香氣。
而後感受到肩膀放鬆下來,呼吸慢了、心沉靜下來,才發現原來不自覺緊繃了。

磨好的墨,有時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就擱著。
有時,臨臨帖,有時,隨手畫幾個圓,觀察墨色的變化。
墨也有顏色嗎?為何在唐代之後,水墨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色?
公元八百多年前,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已經透徹地思考了這個問題。
「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無言,神功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颺,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對此註解道:「自然萬象的五彩,並非依靠丹青鉛粉著色,而是依靠樸素的道。水墨樸素的顏色,正是最接近玄化無言的道,最接近造化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顏色。」

水墨雖樸素,進入其中才發現變化萬千,就如同造化自然般奇妙。
或許有某個時刻,我們也想卸下丹青鉛粉,回歸水墨的樸素,回歸自己最自然的模樣。


這時,也許就從為自己備一方硯與墨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