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藝術療育環境:「護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

抱抱,2014。鋼筆、水彩。
如同胎兒在子宮孕育、毛蟲在蛹中羽化成蝶,藝術療育開展首要是:創造療育性環境。
英國小兒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1896 – 1971))提出了護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的概念。他認為健康的基石在於「一個尋常母親對其子女的尋常關愛,母親護持孩子的心意。母親擁抱著嬰孩、為之沐浴、餵食,母親為嬰兒做的每件事,都不斷增添孩子對母親的想法,也同時使嬰孩感覺到身體是生存的安穩所在。」「成長的關鍵就是這持續且可靠的護持持續拓展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生活。」


但Winnicott又說:不必是完美的母親,做「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即可。母親也會有限制、有無法做到的時候,這些都沒有關係,小孩需要體驗到大人(或環境)無法完全滿足自身需求,儘管感到挫敗,但只要感受到大人會在身邊一同協助,就可以克服成長的難關。
一個護持的環境,需要能夠涵容(contain),但同時也是有界限的,就如母親的子宮、如擁抱的雙臂,除了包容護持,同時也給予了界限。沒有界線不是涵容,而是放任,在放任的環境中個體難以成長。
在藝術治療中,治療師要做的,往往是創造一個護持的環境,「重作父母」(reparenting),成為夠好的母親,重新修復早期的經驗。

「馬麻~」小牛妹正拿著蠟筆塗鴉,不自覺脫口而出。我看著他微笑,她有些不好意思,接著說:「假裝你當我媽媽,好不好?」「那你當什麼?」「我要當美眉。」五歲的小牛妹因為母親不當管教而在安置中,母親生下她後,身體狀況不佳,也無法工作,因此情緒很不穩定。牛妹在學校老師被認為過動,初見她的時候,她在社工老師辦公室東摸西撞,聽不進指令。彷彿一顆電力充足卻壞掉的馬達,轉個不停。藝療評估她並非真正過動,而是因不安全依附關係而出現發展遲緩及注意力缺陷、過動、衝動、焦躁等症狀。
       「馬麻,」在藝療工作中,許多孩子不自覺脫口而出的稱呼,我往往將之視為療育關係建立的指標。

參考書目:<<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作者: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譯者:朱恩伶
,出版社:心靈工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