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期待對方如我所願,因為我們渴望共生......



當童年最初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的「共生」體驗不夠完整時,往往越會讓我們在成年之後極度渴望、依賴親密關係,來修復童年的缺憾。

然而隨著共生狀態的融合感出現,無法融合的焦慮也出現,

當對方無法如果我們所願,我們開始意識到彼此的差異。融合感減少,焦慮、衝突也就開始出現。

接著,我們對對方的「期待」出現。

這些「期待」背後,其實是為了減少自身焦慮的「控制」。

焦慮讓我們升高對對方的掌控,不論是以強或是示弱的方式。

然而對關係的操控和佔有只能是一時的,當我們進入操控模式,那是全然的「自我中心」的投射狀態,對方的面貌已然模糊。這也必然預告著關係的疏離。這不論在親子或是親密關係中,都是常見的現象。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讓自己強大:成為關係中的主人,獲得真正安樂。

  


*感謝宅藝療課程學員分享作品

每一段關係的開始,都有表面與隱藏在深處,多半連自己本身也不知道的需求被啟動。因此我們會感到一段關係的開始往往「莫名其妙」,有許多難以言喻的chemisty在其中發生。

而那些隱藏需求,往往才是影響關係會如何發展的關鍵因素。也因此,每一段關係都有無法預期的風險的成分。

從人際交換的供需理論來看,越能提供這些需求滿足者,會在關係中站在主導的地位,成為「主人」。因此從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會發現要掌握關係中的最大利益就是:「最小在乎原則」。「認真就輸了」;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在社會上生存,偽裝的「假我」是自我保護的必要,那「真我」怎麼辦呢?

透明的妳。水彩、紙
透明的妳。水彩、紙。

宅藝療課,F叨叨絮絮提起了最近發生了一些擾動心弦的事情,
藝療師與他一起從精神分析和人本的角度,分析釐清,看清楚了心結所在。
那是關於人際互動、界線、和自我價值的議題。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逃避並不可恥,很有用,還蘊含著一點智慧。



有句話說: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我覺得逃避並不可恥,很有用,還蘊含著一點智慧。

逃避本身並不是問題,反而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
不能逃避,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我們不是因為不接納自己,才想改變嗎?

 【我們不是因為不接納自己,才想改變嗎?

正在宅藝療課中學習,朝向藝療師之路前進的女孩提出了很棒的問題。 這位女孩正在閱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卡爾羅傑斯的經典著作<<成為一個人>>

書中說道「那令人好奇的弔詭是:當我接納如其所是的自己,我就能改變。」 

我遇過好多女孩,工作非常認真,但都因為希望受到「被肯定」,害怕「被否定」,因而過度消耗自己。 他們幾乎也都出現了身心症狀,失眠、焦慮、憂鬱、甲狀腺、甚至更嚴重的疾病。 希望被肯定,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如果期待在工作中總是受肯定,那無法操之在我,可遇不可求,必定陷入無盡煩惱。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藝療迷走】 無意識創作 :如何開啟潛意識?


Q:如何進行無意識創作?

A:不去控制。

Q:不去控制是不控制嗎?
A:放棄意識的控制,讓潛意識【自動駕駛】。
Q:如何讓潛意識自動駕駛呢?

A:回歸到當下的身體感官經驗,就能逐漸進入潛意識之流。
圖:<夏花> 單刷版畫、水彩、色鉛筆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詩, 鄭振鐸譯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親子宅藝療】不是愛不夠,而是接觸不良: 孩子安全依附嗎?

「脾氣倔降、從來很少跟我撒嬌的女兒,開始撒嬌了。」

「她不再那麼黏,都要我陪,而可以自己主動投入畫畫,當然我還是要認真欣賞~」
「她變得好有創意和想像力,講話和畫圖也變豐富了!」這是開始進行宅藝療後,媽媽的回饋。
這是當孩子從【矛盾依附】,轉向【安全依附】的變化:
不那麼黏、互動變得柔軟、願意嘗試新事物、安全感、創造力、獨立性都提升了。
宅藝療處方:【塗鴉基地】圖片:籽兒工作室分享,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