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關係療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關係療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愛不會生恨。 出現恨意,是因為我們已經偏離了愛

 

台灣原生百合
我問天空:「愛為何會生恨?」
天空回答:「愛不會生恨」
「如果出現恨意,是因為我們已經偏離了愛。」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建立關係】的悖論:為什麼當我們越期待有完美的關係,越無法獲得?

 


【建立關係】的悖論:為什麼當我們越期待有完美的關係,越無法獲得?

當我們期待對方「非如此不可」,來滿足自己的對於完美關係的想像,互動上的僵局或衝突往往就由此浮現。

這個期待讓我們不自覺地(或自覺地)開始試圖「操控」對方。不論這個操控是以強勢或溫柔、進攻或退讓,不斷確認規則、承諾、誓言、或引發罪惡感來呈現。
我們就是無法放棄「非如此不可」的想法,幾乎成為一種強迫性的念頭,而且似乎不管對方怎麼做,我們永遠處在無法滿足的匱乏之中。

因為我們內在深層不安全感被啟動了。我們傾向將這種不安與匱乏感投射歸因於外,因此不自覺升高對對方的控制。
結果是,不論是進入僵局、衝突、或操控,都讓我們錯失當下能創造良好的互動的機會,也因此雙方難以建立好的關係。

這是「建立關係」常見的悖論:
我們越對關係有完美的想像,越無法獲得。

我們時時刻刻在關係之中,伴侶、親子、師生,我們越在意的關係,越容易陷入這種悖論。甚至是與我們自己,有時也難以安穩。

建立關係是作為治療師的第一課。如果腦中不再著眼於完美關係的想像,而是期許自身帶著自己的一切、帶著工具媒材,全心全意與眼前的案主同在:共同創造一段美好的時光,關係就由此建立。

【藝療師創作日記】。臨摹:艾特熊和赛娜鼠(Ernest et Célestine,插畫家Gabrielle Vincent ),墨、水彩。

#關係療育
#客體關係
#藝療師訓練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期待對方如我所願,因為我們渴望共生......



當童年最初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的「共生」體驗不夠完整時,往往越會讓我們在成年之後極度渴望、依賴親密關係,來修復童年的缺憾。

然而隨著共生狀態的融合感出現,無法融合的焦慮也出現,

當對方無法如果我們所願,我們開始意識到彼此的差異。融合感減少,焦慮、衝突也就開始出現。

接著,我們對對方的「期待」出現。

這些「期待」背後,其實是為了減少自身焦慮的「控制」。

焦慮讓我們升高對對方的掌控,不論是以強或是示弱的方式。

然而對關係的操控和佔有只能是一時的,當我們進入操控模式,那是全然的「自我中心」的投射狀態,對方的面貌已然模糊。這也必然預告著關係的疏離。這不論在親子或是親密關係中,都是常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