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期待對方如我所願,因為我們渴望共生......



當童年最初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的「共生」體驗不夠完整時,往往越會讓我們在成年之後極度渴望、依賴親密關係,來修復童年的缺憾。

然而隨著共生狀態的融合感出現,無法融合的焦慮也出現,

當對方無法如果我們所願,我們開始意識到彼此的差異。融合感減少,焦慮、衝突也就開始出現。

接著,我們對對方的「期待」出現。

這些「期待」背後,其實是為了減少自身焦慮的「控制」。

焦慮讓我們升高對對方的掌控,不論是以強或是示弱的方式。

然而對關係的操控和佔有只能是一時的,當我們進入操控模式,那是全然的「自我中心」的投射狀態,對方的面貌已然模糊。這也必然預告著關係的疏離。這不論在親子或是親密關係中,都是常見的現象。

我們全力想彌平彼此差異,是因為我們渴望共生。

我們難以忍受對方的不同、無法如我所願、無法忍受分離,那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是如此脆弱(就像嬰兒痛恨與母親的分離),需要依附對方而生存;

因此我們無法跳脫自我中心,真正去凝視對方的真實樣貌,給予關愛、支持其成長。

因為自我尚未能夠從原始的共生的融合狀態中,成長到達心理上的真正獨立:「分離--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因此我們沒有能力去給予愛。 

當我們傾全力要掌控一段關係,

是因為親密關係中最大的恐懼就是失去,害怕失去這種共生、親密的一體感,害怕失去這個人。害怕自己的需求不能再被滿足。

害怕失去,因為我們希望能天長地久的擁有。

然後我們渴望承諾,可是我們也知道就算是婚姻,也無法真正承諾什麼。

而當想要擁有的欲望越高,則讓我們越錯失當下,關係更加疏離。

真正永恆的融合,不是共生,而是兩個獨立心靈的交流。

能長遠的關係,是兩人在這交流中,能夠不斷成長。

天長地久,只存在於內在精神上的永不分離。

能夠感受到你在我心,永不分離。

 

關係療育

#共生

#分離-個體化

#愛的藝術

#親密關係

#親子關係

#宅藝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