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原生百合 |
我問天空:「愛為何會生恨?」
天空回答:「愛不會生恨」
「如果出現恨意,是因為我們已經偏離了愛。」
對某些人事物感到似曾相識、莫名喜歡或排斥,
在某個季節或天氣中感到舒暢或莫名低落,
希望能和平相處,卻總是吵起來,
總是愛上不該愛的人,
明明設定了理想目標,應該做A,卻總是朝反方向去作B。
這些每個人都曾有過的「不由自主」、超越理性掌握的經驗,
,是冰山之下潛意識(無意識,unconscious)的影響。
然而隨著共生狀態的融合感出現,無法融合的焦慮也出現,
當對方無法如果我們所願,我們開始意識到彼此的差異。融合感減少,焦慮、衝突也就開始出現。
接著,我們對對方的「期待」出現。
這些「期待」背後,其實是為了減少自身焦慮的「控制」。
焦慮讓我們升高對對方的掌控,不論是以強或是示弱的方式。
然而對關係的操控和佔有只能是一時的,當我們進入操控模式,那是全然的「自我中心」的投射狀態,對方的面貌已然模糊。這也必然預告著關係的疏離。這不論在親子或是親密關係中,都是常見的現象。
而那些隱藏需求,往往才是影響關係會如何發展的關鍵因素。也因此,每一段關係都有無法預期的風險的成分。
從人際交換的供需理論來看,越能提供這些需求滿足者,會在關係中站在主導的地位,成為「主人」。因此從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會發現要掌握關係中的最大利益就是:「最小在乎原則」。「認真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