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母職壓力


「生理心理學對人類的母職行為的研究明確指出,壓力是影響社會性互動的重要因子,特別是母親和兒童關係。在壓力中的母親較不敏感、更易怒、愛批評和急躁。此外,壓力下的母親對孩子較少溫暖及彈性,......。總體而言,壓力似乎能嚴重破壞親職工作,造成低品質的母子關係。 (Suter et al., 2007, p. 46) 」
「跨領域的研究亦指出,嬰孩對於來自母親壓力的生理心理反應可歸結為兩類: 過度警醒(hyperarousal) 以及解離( dissociation)。」

心得感想如下: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情緒療癒

水墨,八開。
看著情緒就像天上的雲朵,何須緊抓又何須壓抑?

真正捆綁我們的並非情緒本身,而是我們緊抓著它,有些情緒過不去。
情緒如何療癒? 在藝術創作歷程中,當身體與媒材互動,就可能啟動積累在身體中的情緒經驗,讓我們有機會在安全的過渡性空間中,自然地釋放、重新認識、並轉化情緒事件,這是藝術治療在情緒療育上獨道之處。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真我與假我(三):感通的陪伴(Attunement ),支持真我茁壯,建立安全依附


長大的我們有時可能並不會知道,自己以假我在活著。因為那是我們知道的唯一生存方式,而且如此真切。
然而,一個人的生命若沒有真實為基礎開展,他與自己的關係將時常處於焦慮空虛,而與他人的互動,亦往往可能充滿不真實幻想與期待,而導致關係的挫敗。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居家常備,藝術良藥:小確幸塡色本

小確幸填色本:改善憂鬱體質、增進活力


小確幸填色本增加大腦獲得立即酬賞的機會,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
小確幸填色本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生活中各種事項的重要性,重新聚焦於能滋養自身的活動。

主治: 倦怠、動力低落、難以專注、焦慮、憂鬱
療效:增進活力、提升專注力與秩序感、減低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
適用年齡:四歲以上(能握筆填色皆可,幼兒可將格子大)
用法:可自己單獨使用,邀請家人、朋友一同參與,效果更加。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真我與假我(二): 真我的掙扎

八開圖畫紙、粉蠟筆。

瘦弱、安安靜靜的臉龐,她拿著蠟筆低頭仔細的畫著。然後她說:「我從沒法做自己。」
「沒有頭就不用思考,不會痛苦了。」她彷彿得到了釋放。
斷了頭的人,或許該怵目驚心異常,但在她的畫面中,卻宛如只是精美的洋娃娃拔去了頭,平靜安然。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宅藝療旅行:落羽松晨間吟唱,2015.10。

真正讓人沮喪的是並非世界沒有美,而是我們看不見、感受不到世間之美。
自然從未吝於展現其美,藝術讓我們重新學習觀看、與感受。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真我(True self)和假我( false self)

純真,水彩,2014。
真我(True self)和假我( false self)是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在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概念。他用真我來描述一種自發真誠的自我感受,感到活生生,擁有真實的自我。而假我被溫妮考特視為一種防衛的門面,在極端的狀況中假我讓人感到缺乏自發性,了無生氣和空虛。
溫妮考特將認為真我根源於嬰兒初期的生命經驗,包括血液流動和肺臟呼吸,他稱之為單純的活著。在其中嬰兒創造了一個現實:一種生命是值得活著的感受。 嬰兒出於直覺自發地、非語言的姿態,若被母職所回應,則成為真我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