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破裂與修復(一)



「根據依附理論 (Bowlby, 1969, 1988),安全的依附經驗需要主要照顧者持續與嬰兒的需求及心理狀態調和(attune)。神經心理學家Siegel (1999)強調父母對(嬰兒)信號的敏銳度,是安全依附的關鍵。 英國的小兒科醫師及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1958)指出原發的母性貫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提供了對於與嬰兒調和所必要的關係性、有節奏地、及情感性的脈絡。發展是母嬰間共同創造的歷程,在其中他們共同達到了情感的同步,以支持真我(real self)的發展(Feldman, Greenbaum, and Yirmiya, 1999)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宅藝療旅行


戶外寫生是藝術創作上常進行的活動,藝療師會在特定時機將藝療的場域由藝療室拓展到戶外,以促進案主的轉化。藝療重視環境因子,戶外環境可能會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進行環境轉換的時機及期程,需要藝療師針對案主的最大利益進行評估。
宅藝療(自我療育)脈絡中,將休閒生活拓展到戶外,或城市綠地、或山上海邊,特別是大自然之中,常能引發案主自我療癒的力量,稱之為宅藝療旅行
我們親暱地稱地球為母親,確實很有道理。我們從她身上孕育、成長、接受她無條件給予的一切。若能回歸大自然母親懷抱之中,將之作為過渡性空間,重新經驗她對我們的滋養、經驗與她的和諧互動、經驗與她的衝突與合解,也就可能獲得了Winnicut所說的,「再撫育(reparenting)」的經驗。

宅藝療旅行中常運用:觀察與欣賞、蒐集(不採摘)、寫生、拼貼、攝影等藝術活動,有時亦運用身體工作,增進參與者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以促發再撫育的移情關係。

在大自然中,你是否能自在放鬆、感到滋養?
我們亦可能遭遇許多限制或不如預期,你會如何應對? 是否想要控制一切或是隨遇而安?
我們能否經驗到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

母親會回應我們,但並不會總是滿足我們一切需求,於是我們學會了調整自我中心,接受她不會總是如我們所願,能學習同理尊重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是最初客體關係的學習,也成為我們往後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石。若早期未能有適當環境讓我們學到這個部分,就可能影響往後人際關係人格的發展

讓我們時常重回自然母親的懷抱,接受她的撫育,重新長大吧!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宅藝療:從觀看開始,成為自由人

公車速寫/11°C, 台北。鋼珠筆、道林紙。


一支筆,城市速寫

結束工作回家的路,在冬夜特別遙遠,離開風城回到天龍國,已近午夜。天龍不辜負地落下幾滴雨迎接夜歸人,更添寒意。11°C的夜晚,霓虹燈仍亮著,人們衣著光鮮,周五夜的歡聚,公車仍然滿載。 
還有長長一段路啊,你試著閉目養神,但腦子還在轉,你睡不著。於是仔細欣賞著車上車下人們的樣貌,忍不住提起了筆,一轉眼,竟就到家了。

宅藝療:從觀看開始,成為自由人

你願意開始注意外界、注意自己身處的環境,你願意重新觀看、轉換視野,願意開展新的互動方式,於是你彷彿漸漸能夠自由自在轉換時空與心境
拿起一支畫筆,你將在自然而然中改變,你與環境的關係亦將改變了。

公車速寫/夜間巴士, 台北。 鋼珠筆、道林紙。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宅藝療:從觀看開始,重拾身心和諧


自我世界的關係失去和諧,就出現了療育的需要。
為了重新回到和諧平衡,宅藝療方法之一就是重新觀看,重新探尋自我與外界的關係。而素描或速寫,正是一種觀看的練習。將眼所見、心所感,藉由身體、媒材互動而表達出來。素描是一種細緻的觀察練習,而速寫則是動態感覺的瞬間紀錄。
從觀看開始,從素描(速寫)開始,我們隨時可以調整觀看世界的方式,經驗身心和諧的喜悅



真食物:水菜

前幾天有人告訴我,買了水菜卻很難吃。確實曾在超市買過水菜,亦沒有如外表那樣美味。可是在市場上遇見帶著花斗笠的大叔,談起土地和蔬菜就像講自家孩子一樣驕傲。
他說:這是京水菜,非常好吃。這是甜油菜,不是那種綠肥的喔!他說和太太都是早上現採蔬菜,所以很晚才出來賣。放在帆布上的翠綠蔬菜,真的每一株都活跳跳的。
那水菜細瘦的莖葉,飽含水分,還聞得到清爽的香氣,難以抗拒啊。
拿起今日速寫模特兒水菜,在水龍頭下輕輕洗,在海帶高湯中涮了一下,入口的爽脆、如小白菜的清甜,果然重新經驗(驚豔)了水菜的滋味。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宅藝療旅行:金山

到了天涯海角,任何煩憂似乎都輕了一些! 而島嶼人的幸運是,天涯海角其實不難到達;
岩石總是比我們更老,而海與天空也總是涵容一切。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蘆葦之歌



蘆葦之歌

妳在說什麼?
隨風傳遞的話語
滿山遍野
悄悄進入旅人心中
迴盪如一首歌謠
印刻在每個腳下步履

(茶壺山步道,金瓜石。2014.11)





生態治療
Howard Clinebell著作 “ecotherapy” 1996)開創此用語,意指透過與地球健康互動的滋養所帶來的療癒及成長,主要以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為理論基礎的治療性工作,亦稱之為綠色治療(green therapy)或地球中心治療 earth-centered therapy)。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考古--邱韋婷拼塑創作展




營造療育性環境是藝術治療的重要基礎,在宅藝療的情境下亦是如此。
為了在居家環境之中,找到一個不受干擾的療癒性空間,往往需要從「整理」開始。而著手整理居家環境不僅是宅藝療的起點,也可能成為自我療癒的契機。在整理歷程中觸及的許多物件,喚起過往記憶,也讓人重新思考它們在現今生活的定位:或者需要捨棄、或要保留、或者處在無法決定的猶豫中;或許屬於自己的、或屬於家人、家族,甚或是所有權不清的物件。整理外在空間的同時,似乎也就同時開始重整了自身的內在世界:過往、現在、同時亦可能出現新的發想與行動,而逐漸導向未來。

就如同韋婷的創作,為了在家中整理出自己的工作室,她開始整理這個世代居住的家族老宅。她將這段時間的整理工作詮釋為「考古」。在這幾乎歷時半年的時間中,葦婷確實如同考古學家,細細檢視著自己的過往,也意外的挖掘累積著家族世代無數記憶的沉積物。這些各式樣不明的物件,或紙張、塑膠物、或是金屬,帶著歲月的痕跡與鏽蝕,喚醒的父親心中沉積的故事,促成了彼此的「對話」。韋婷更深地認識了自己的所來之處,也與父親有了不同以往的「同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