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也可以有藝術治療的效果嗎?
常常有人有句鼓勵人的老生常談:如果事情無法改變,那麼你可以改變看他的態度。事實是,我們看世界的方法,早已不知不覺形塑了。
佛洛伊德說:童年(尤其是三歲前)的經驗,幾乎已經決定了未來人格。神經心理學家說,18歲之後,我們的大腦只是不斷老化而已(可悲啊)。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對自己的預言,會不知不覺影響將發生的事情;所以預想好事,可能美夢成真,而預想倒楣事,真的會更倒楣,這點量子力學也已經有了更近一步的解釋。創傷研究發現:創傷或負面經驗會改變大腦中的迴路,創傷的感受,會像鬼打牆一樣不斷重演,而且感受不到喜悅和快樂。童年曾經被父母、師長羞辱過,或是有過刻骨銘心失戀經驗的人,應該都能體會。而在跟家暴婦女工作的經驗中,這樣的情形更是歷歷在目。
如果這樣,那我們該如何改變看待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
所以從藝術治療的觀點看來,投入創作的重點並不在於創造出完美的作品,而在於運用身體和感官,直觀地表達出自己是如何看世界?並且逐步在創作中,練習、演化、成長出新的看世界的方法。
生理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使用兩種全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左腦掌管的是語言、邏輯、分析,而右腦掌管圖像、直覺、感受。對大多數成人而言(兒童或是某些自閉或學習障礙者除外),左腦是我們看世界的主要模式。造成震撼的著作The New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中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時報),談的就是如何通過具體的繪畫練習,開啟新的、右腦的圖像思維;進而能輕易的在兩種思維模式間,自在遊走。更全然的運用我們的腦。
散步時,可以是左右腦思維切換的時候。將注意力從日常事務的語言、邏輯,轉移到身體、呼吸、感官:眼、耳、鼻、舌、皮膚。
允許自己去感受空氣的溫度、嗅聞樹木草花的氛芳、蟲鳥的鳴叫,去看見週遭的美。
慢慢的,你會發現你越來越著迷於周遭事物,越來越有能力,在平凡之中,看見美。
而屬於你的藝術家之眼和心,新的看世界的方法,就慢慢開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