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對人類的母職行為的研究明確指出,壓力是影響社會性互動的重要因子,特別是母親和兒童關係。在壓力中的母親較不敏感、更易怒、愛批評和急躁。此外,壓力下的母親對孩子較少溫暖及彈性,......。總體而言,壓力似乎能嚴重破壞親職工作,造成低品質的母子關係。 (Suter et al., 2007, p. 46) 」
「跨領域的研究亦指出,嬰孩對於來自母親壓力的生理心理反應可歸結為兩類: 過度警醒(hyperarousal) 以及解離( dissociation)。」
心得感想如下:
- 媽媽不快樂,大家都沒好日子。能在各種壓力責任中活著,讓自己快樂,真是一種智慧(To 媽媽)。
- 沒錯,媽媽千萬不可以得罪。(To小孩)
- 還好,媽媽並不一定是針對我。(To 不被娘疼愛的受傷的心)
- 雖然身邊的女人任勞任怨,千萬要常常主動珍惜感謝她的付出,不要讓她過度負荷。(To 孩子的爸)
- 當媽媽變得很難纏時,要鼓勵她紓壓。To 好鄰居、姊妹及各類型媽媽客戶工作者(老師、社工、治療師...)
- 好巧!現在教育和臨床主訴的兒童適應問題,一是過動不專心(過度警醒?)一是恍神心不在焉(解離),總歸來說是白目(社會互動困難)。社會環境對母職的支持系統是否太弱?(To 相關單位)
引文摘錄自The healing power of emotion: affective neuroscienc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practice
Diana Fosha - Daniel Siegel - Marion Solomon - W.W. Norton & Co. - 2009
註:此處以母親、媽媽、母職等用語代稱主要照顧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