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媽媽生氣了:疏離,是為了再次連結

情緒塗鴉,
在紙面上自由抒發、觀照內心感受,與自己同頻。

「我希望能有一個抒發心情的方式」彩虹媽媽說。
「情緒儲藏在身體之中,透過身體感官較能幫助我們去抒發、整理心情。」藝療師回應道。
「讓我們一起來用身體感受這個空間、聲音、光線,感受自己的呼吸、身體、感受色彩、線條、觸感」,藝療師同時放起Dan Gibson舒緩的自然音樂。
「我們可以一邊試試這些媒材、一邊講話。」兩人在圖畫紙上開始塗鴉。

「回想起過去童年的經驗,現在作為母親,我對自己承諾不再對孩子狂風暴雨,亂發脾氣。」彩虹媽媽逐漸開展了話題。
「這是一個很好的動機!」
「那許多壓力和情緒妳都怎麼辦呢?」藝療師問道,
「現在我很忍耐、試著先壓抑下來。」

壓抑算是一種較成熟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壓抑能避免衝突,能壓抑下來也是一種進步,至少不會太去破壞關係。」
「對,這陣子至少關係有所改善。」媽媽露出鬆了一口氣的表情。

「不過這些情緒能量都會累積在身體感官之中,身體可能會有所反應。通常可能容易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女生通常還很可能會影響婦科。」
「真得耶,本來身體狀況不錯,我才發現這幾年我身體開始出現一些狀況,臉色也灰灰暗暗。」彩虹媽媽有一點恍然大悟的樣子。


「我覺得這真得有了抒發的感覺」一邊用色鉛筆塗鴉,一邊說。彩虹媽媽試了許多顏色,一開始急促的筆觸逐漸慢下來。
「這個很簡便的情緒塗鴉,讓我們有機會與自己內在同頻。同頻,就能釋放、抒發情緒能量。帶著關愛自己的心情,讓因濁的情緒,有機會被看見和清理;讓僵滯、卡住的身心,再次流通、放鬆。

疏離(isolaiton of affect),幫助彼此放下防衛狀態,為了再次連結而準備。
「這個情緒塗鴉的方法也可以幫助我們暫時與衝突情境疏離,是能夠自我保護的防衛機制。」我說。
「以往情緒升高,一開口馬上都是責備,家裡馬上烏天暗地,氣氛、關係都很差,他也是沒有改變。現在理解到出現衝突、發現自己不舒服時,先疏離很重要。」彩虹媽媽回應。

「但是情緒一來,要打破慣性不簡單。」藝療師說,
「對啊,能夠記得先疏離時,自己就比較能去想一想孩子到底是什麼狀態?會比較能去理解他,事後再跟他講時,他也不會那麼反抗。」彩虹媽媽微笑說道。

藝療師接著說:「關係是互動而來,當我們情緒升高時,孩子也會進入防衛狀態來自我保護,而這有時在大人看來就是對立反抗。」
「而我們感受到孩子的對立,通常就會想以更大的力量去壓制、演變成為爭辯或是肢體衝突。這樣無意間就促進了孩子在面對衝突時,以對立作為防衛機制的模式。」
「在孩子沒有立即危險的狀況下,若我們能夠從衝突情境中先疏離,就已經改變了過去無效的互動模式,也不再不自覺地支持、促進這種舊的迴路。」

打破框架,是改變的第一步。
*********************************************************************************************************
二十世紀初期,精神動力學派始祖佛洛伊德首先提出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的概念。是指個體面對刺激時,為了減低焦慮、保護自我不受威脅而採取的心理機制。防衛機制啟動時,覺察、反省和溝通能力都會下降。因為此時自我只希望能保護自己,很難接受外界任何建議。

神經心理學研究讓我們知道,這樣的運作模式是人類大腦的設計,對大人孩子都一樣。只是孩子的自我更脆弱些、防衛機制也較未成熟,因此遇到衝突時,容易顯得更固著、非理性。
固著、不適當的防衛機制往往成為各種心理、人格問題的根源,因此自我如何去發展成熟的防衛機制來自我保護,是成長的重點,也是心理治療的重點之一。

在情緒衝突時,有意識運用疏離作為防衛機制,並且進入創作模式,觀照內在狀態,較能幫助我們回到寬鬆和溝通模式。當防衛機制下降了,才是重新修復關係的時機。(待續)

參考閱讀:
《長期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 基本入門 》,Glen O. Gabbard, M.D.著,陳登義譯, 心靈工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