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女孩的小圈圈2

纏繞偶。毛線。

從心理動力取向來看,這些看來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是自我為了增進自尊所作的努力。
青少年階段開始經歷人生第二次的分離-個體化( separation-individuation)階段,也就是與家庭分離,成為自己。


若個體在幼年與兒童時期,未能有合適的環境發展出對自我真正的認識,產生自信與自尊,在此時就特別容易藉著投射(project)、分裂(split)的防衛機制,來處理內在壞客體的緊張感受,以維持自尊、自我良好感受的假象。藉著貶低他人(將壞客體投射到他人)、將外界人事區分為全好或全壞(分裂),來鞏固自我。
但這些努力通常對於發展真正的自尊和自信都是徒勞無用的,因為這些並未建立在真實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所以自尊仍然搖搖欲墜。
長久下來,就可能逐漸形塑自戀型、戲劇型、或邊緣人格傾向的發展。
我們都從外界的映照中逐漸認識自己。若有足夠的感通經驗,有人能映照(reflect)出我們真實的樣貌,看見我們的特長與潛力,才能逐步發展出真正的自我認同與自尊。
#東方文化中,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有延後發展的趨勢(也可能不太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