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療小客廳】招生中
新年主題:[關係之舞]— 在關係中練習成為自己
課程日期:1/7、1/21、2/4
地點:食寓森鄰(大安區)
心理學家馬勒曾說:『個體化必須有一種「我是」(I am)的感覺——一種存有的意識感、一種實體(entity)意識感的覺察——而認同則是之後對「我是誰」(who I am)的覺察。』(Mahler et al., 1975)
許多人都會希望自己能在風吹雨打中乃至關係中,依然能成為自己,這就是對「個體性」(individuality)的期盼。
藝術治療起手式。 手心間創作,日常中療育
新年主題:[關係之舞]— 在關係中練習成為自己
課程日期:1/7、1/21、2/4
地點:食寓森鄰(大安區)
心理學家馬勒曾說:『個體化必須有一種「我是」(I am)的感覺——一種存有的意識感、一種實體(entity)意識感的覺察——而認同則是之後對「我是誰」(who I am)的覺察。』(Mahler et al., 1975)
許多人都會希望自己能在風吹雨打中乃至關係中,依然能成為自己,這就是對「個體性」(individuality)的期盼。
我們多數被教育遇到問題、衝突,要講道理,
這沒有錯,這也是最理想的世界和平狀態。
在新聞中,我們看到大大小小衝突,不斷在上演。
從博愛座爭座、家暴、到校園、職場霸凌、情殺、隨機傷害......,
在現實中,多數的狀況是,講道理沒有用。
如果壓力繼續升高,就可能出現後續的暴力衝突。
但如果不能(動手)反擊怎麼辦呢?
這也是多數來談的案主,感到最無力的人際內耗。
我會提醒案主,記得
人腦的設計是,
情緒腦上身時,理智斷線。無法講道理。
遇到衝突,如果只是據理力爭講道理,
必然是一連串的無盡挫敗。